| 霍   乱   一、学习要求  掌握霍乱的传染源、传播途径、诊断依据、治疗关键环节和预防控制措施等。熟悉霍乱01群血清学分类、病原抵抗力、病程分期和流行特征等。了解霍乱的其它有关知识。  二、主要内容      [定义]    霍乱(cholera)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,具有发病急、传播快、波及范围广、危害严重等特点,全世界均有发病,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,属国际检疫传染病。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。典型病例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,可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,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。    (病原学)     (一)分类    霍乱的病原体是致病性霍乱弧菌,它属于弧菌科弧菌属,菌体短小,稍弯曲,革兰染色阴性,无芽胞和荚膜,菌体尾端有鞭毛,其长度为菌体的4~5倍。运动极为活泼,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穿梭状或流星状运动。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,在碱性(pH8.0~9.0)蛋白胨培养基上易于生长。    霍乱弧菌有耐热性的菌体(O)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(H)抗原,鞭毛抗原为各种霍乱弧菌所共有,而O抗原的特异性强。目前根据O抗原的不同,霍乱弧菌分成了200个以上的血清群。根据弧菌的生化性状、O抗原的特异性和致病性不同,将霍乱弧菌分类如下:    1.  O1群霍乱弧菌  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。两者都产生致病性很强的肠毒素,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、血清学特性、临床表现及防治基本相同,故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。第1—6次世界大流行由古典生物型引起,第7次世界大流行由埃尔托生物型所致。    O1群有A、B、C三种特异性抗原,其中A为01群所共有,而B、C为型特异性抗原。根据3种抗原不同的结合,O1群弧菌可分为:小川型(含A、B)、稻叶型(含A、C)、彦岛型(含A、B、C)。霍乱弧菌是一种易于变异的微生物,可以发生血清型的转变,如小川型可向稻叶型转变,但至今对其致病性的变异基础尚不明了。    2.不典型Ol群霍乱弧菌  本群霍乱弧菌可被多价O1群血清所凝集,但在体内外均不产生肠毒素,因此没有致病性。    3.非O1群霍乱弧菌  本群弧菌鞭毛抗原与O1群相同,而菌体抗原不同,不能被O1群霍乱弧菌的多价血清所凝集,又称为不凝集弧菌。根据非O1群霍乱弧菌O抗原的不同,将它们分为137个血清型(02~0138)。它们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性腹泻病例。1992年一种新的血清型的非01群霍乱弧菌,引起印度及孟加拉等国的霍乱爆发流行,被命名为0139霍乱弧菌。    (二)抵抗力    霍乱弧菌对热、干燥、直射日光、酸及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,在正常胃酸中霍乱弧菌仅能存活5分钟,煮沸1~2分钟或日光下暴晒1~2小时即死亡,2%漂白粉、0.25%过氧乙酸溶液和1:500000高锰酸钾溶液数分钟便可将其杀灭。用氯处理过的自来水中,霍乱弧菌一般不能生存。   [流行病学)    (一)传染源    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。霍乱病人在发病期间可连续排菌5~14日,尤其重症患者吐泻物中带菌较多,极易污染环境,是重要传染源。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因缺乏特征性表现而不易被发现,得不到及时隔离和治疗,易造成霍乱播散,其作为传染源意义尤为重要。   (二)传播途径   霍乱是肠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水、食物、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。食源性和水源性爆发常见。   (三)易感人群  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,且多为隐性感染(约占75%)。新感染区中成人发病率高、而在地方流行区中儿童的发病率高。感染霍乱弧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力。人群对0139血清型普遍易感,对01群霍乱弧菌有免疫力的人群仍可感染0139。霍乱患者病后能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,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,但仍有再感染的报告。接种霍乱菌苗后仅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,保护率低,因而亦可以再感染。   (四)流行特征   自1817年起源于印度的首次霍乱世界大流行以来,到1923年的百余年间,霍乱曾发生六次世界大流行,先后波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,仅印度死者就超过3800万,此6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有关。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始于1961年,由印尼地方流行的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所致,此型目前已波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每年都有数十个国家或地区数以万计甚至十几万的人发病,延续至今仍未停止。1992年始于印度和孟加拉国的0139新型霍乱的爆发流行,现已波及巴基斯坦、斯里兰卡、泰国、尼?白尔、我国及欧美等地,其极有可能取代01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第八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。1993年和1994年新疆出现了0139血清群引起的霍乱局部爆发。    霍乱流行有地方性、季节性及输人性。在我国一般以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为主要流行地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浙江、江苏、上海等。霍乱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病,在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5~11月,而流行高峰多在7~10月。霍乱的流行方式有爆发及迁延散发两种形式,前者常为经水或食物传播引起爆发流行,多见于新疫区,而后者多发生在老疫区。    [临床表现)    (一)病程与分期    本病潜伏期一般1~3日。古典生物型及0139血清型引起的疾病症状较严重,大多数病人起病急,少数病例发病前1~2日有乏力、头昏、腹胀及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。    典型霍乱的临床病程分为三期:    1. 泻吐期  腹泻常是发病的第一个症状,以轻泻或剧烈腹泻突然起病,无里急后重。腹泻次数由每日数次至十余次或更多,重者则大便失禁。大便性质为水样便,以黄色水样便多见。腹泻严重者排出特征性的白色混浊的“米泔水”样便。有肠道出血者排出淡红色洗肉水样便,多见于埃尔托型霍乱。腹泻之后常伴有呕吐,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残渣,继之呈“米泔水”样或清水样,不伴恶心。轻症病人可无呕吐。一般无发热或低热,此期持续数小时,多不超过2日。    2.脱水虚脱期  本期病程长短,主要决定于治疗是否及时和正确,一般持续数小时至2—3日。由于剧烈吐泻,体内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,使血容量骤减、血液浓缩,可出现脱水、循环衰竭、肌肉痉挛、低钾综合征等。    3.反应期(恢复期)  腹泻停止,脱水纠正后,大多数病人症状消失,尿量增加,体力逐步恢复正常。约1/3病例出现反应性发热,可能因血液循环的改善,残留于肠腔的内毒素被吸收进人血流导致轻重不一的发热,一般可达38~C一39~C,持续1—3日后自行消退。   (二)临床类型  临床上根据脱水程度、尿量、脉搏及血压将霍乱分为4型:轻型、中型、重型及暴发型。    1. 轻型  起病缓慢,仅有腹泻症状,大便每日少于10次,大便性状为软便、稀便或黄水样便,个别病人粪便带粘液或脓血;极少伴有呕吐;皮肤稍干,弹性正常或略差,口唇干燥;大多数病人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,脉搏、血压均正常。脱水轻(约相当于体重的2%~3%),尿量稍减少。    2.中型  有典型的腹泻呕吐症状,腹泻次数每日达10~20次,为水样或“米泔水”样便,量多;精神不佳,神志淡漠;口唇干燥,有轻度声音嘶哑;皮肤干而且缺乏弹性,眼窝下陷,有肌肉痉挛;脉搏细速;尿量减少,24小时尿量少于500毫升。脱水程度相当于体重的4%一8%,儿童为5%一10%。    3.重型  腹泻次数每日20次以上,除有典型腹泻和呕吐症状外,存在严重失水,脱水程度相当于体重的8%以上,儿童为10%以上,甚至出现循环衰竭。患者极度烦躁甚至昏迷,皮肤弹性消失,口唇极度干裂,眼窝深陷,明显发绀,严重肌肉痉挛;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,24小时尿量少于50ml即无尿。    4.暴发型(中毒型)  又称“干性霍乱”,较罕见,起病急骤,即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,就迅速出现中毒性循环衰竭而死亡。  [实验室检查]   (一)粪便培养   所有怀疑为霍乱患者的粪便,均应作增菌培养,粪便留取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,这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提高检出率。   (二)血清学检查    霍乱弧菌的感染者能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。抗菌抗体中的抗凝集素抗体,一般在发病后第5日出现,病程8~21日达到高峰。血清学检查一般不作为早期、快速诊断的依据,主要用作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诊断和粪便培养阴性可疑病人的诊断。若抗凝集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增高,有诊断价值。    (诊断]    (一)诊断依据    1.流行病学资料  是否来自流行区,有无与本病患者及其排泄污染物接触史、有无不洁饮食或进食可疑食物史、既往预防接种史。    2.临床表现  对典型的无痛性不伴有里急后重的、具有剧烈的“米泔水”样腹泻、呕吐、严重脱水等表现者,不难做出临床诊断。对于流行期间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泻吐患者或离开疫区不足5天发生腹泻者应作为疑似病例处理,及时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。    3.病原学弧菌培养阳性则为确诊依据。    4.血清学试验有助于诊断。    (二)疑似诊断    具备下述条件之一者可诊断为疑似霍乱。    1.凡有典型霍乱临床症状(如剧烈腹泻水样便,伴有呕吐,迅速出现严重脱水、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)的首发病例,病原学检查尚未确定前。    2.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患者有明确接触史,并发生吐泻症状,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。    疑似病人应进行隔离、消毒,做疑似霍乱的疫情报告,并每日作大便培养,若连续两次培养阴性,可作否定诊断,并作疫情订正报告。  (三)确诊标准  符合下列3项中1项者即可诊断为霍乱。   1.凡有腹泻症状,粪便培养01群或()139群霍乱弧菌阳性者。   2.霍乱流行期间,在疫区内人群凡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,迅速出现严重脱水,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,虽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,但双份血清抗体凝集试验效价4倍以上增高或杀弧菌抗体有8倍以上增高者,亦可确诊为霍乱。   3.病原检查中,在首次粪便培养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5日内有症状较轻腹泻者及接触史,可诊断为轻型霍乱。    (治疗]    本病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,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,纠正酸中毒,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。    ·    (一)严格隔离    对患者应严格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治疗,至症状消失6天后,并隔日粪便培养1次,连续3次致病菌阴性者可解除隔离。对患者吐泻物及食具等均须彻底消毒。   (二)补液疗法   合理的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环节,应遵循早期、快速、足量、先盐后糖、先快后慢、纠酸补钙、见尿补钾的原则。    1.静脉补液  补液内容包括人院前累积丢失量、继续丢失量及生理维持量。适应证为呕吐不止难以接受口服补液者,中至重度脱水休克病人。静脉补液通常选择与患者丧失的电解质浓度相似的541溶液。    2.口服补液  对轻、中型脱水的患者可予口服补液,重型、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先行静脉补液,待病情好转或呕吐缓解后再改为口服补液。口服补液的优点是配制方便(应用口服补液盐处方即ORS)、服用简便安全、老幼皆宜。ORS配方有:①每升水中含葡萄糖20克、氯化钠3.5克、碳酸氢钠2.5g、氯化钾1.5g。②每升水含葡萄糖24g、氯化钠4g、碳酸氢钠3.5g\柠檬酸钾2.5g。成人轻、中型脱水初4~6h每小时服750ml,体重不足25kg的儿童每小时250ml,此后依泻吐量增减,一般按排出1份大便给予1.5份液体计算。    (三)病原治疗   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缩短腹泻时间,减少腹泻量,缩短排菌时间。抗菌治疗仅为补液疗法的辅助治疗。    (四)并发症治疗    加强重症患者的并发症治疗,对发生中毒性休克、急性肺水肿、心力衰竭、低钾综合征、急性肾功能衰竭、严重氮质血症者应及时对症治疗。    (五)预后    霍乱的预后与所感染的弧菌生物型的不同、临床病情轻重以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。重型病例若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可达10%~30%,轻型病例病死率不超过l%,0139血清型霍乱病死率约5%。儿童、老人、孕妇及有并发症者预后差。病人早期多死于周围循环衰竭,脱水期多死于尿毒症或其他感染等并发症。   [预防与控制]    (一)控制传染源  建立肠道门诊,发现病人立即按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,严格隔离治疗;对疑似病人实行隔离检疫,接触者应检疫5天;在流行期间,对带菌者、腹泻者及由疫区外出人员可应用诺氟沙星等进行药物治疗;认真做好国境卫生检疫及国内交通检疫工作,同时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。    (二)切断传播途径   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做好“三管一灭”,即管理饮食、水源与粪便、消灭苍蝇;具体应加强饮用水消毒及食品的管理、改善环境卫生,杀蛆灭蝇、进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;对病人的吐泻物、带菌者粪便及用具衣被等均应严格消毒处理;强调个人卫生,不喝生水,做到饭前便后洗手。    (三)保护易感人群曾经应用的霍乱全菌体死菌菌苗,能使血清抗体升高,刺激肠道局部免疫,但不能在肠道定居和繁殖,因而保护率仅50%~90%,保护期仅3~6个月,对0139无预防作用且需多次接种,仅对同血清型菌株有效,不能防止隐性感染及带菌者,因此已不提倡推广应用。  三、测试题目  (一)单选题1. O1群霍乱弧菌中有A、B两种特异性抗原的血清型是    A小川型    B.稻叶型    C.彦岛型    D.  O1392.霍乱的潜伏期一般是多长时间?    A.1~7天    B1~3天   C 2~14天    D.3~10天    3.霍乱病人脱水程度相当于体重的8%以上,属于哪一临床类型?    A轻型    B.中型     C.重型    D.爆发型4.对霍乱患者应隔离治疗,至症状消失6天后,并隔日粪便培养1次,连续几次致病菌阴性者可解除隔冒    A.1次    B.2次    C.3次    D.4次    5.我国霍乱的流行高峰一般在什么时候?    A.全年    B.5~11月   C 1~4月    D.7~10月 (二)是非题    1.霍乱属国际检疫传染病,在我国霍乱被列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中的甲类传染病。(    )    2.霍乱弧菌对热、干燥、直射日光、酸及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。(     )    3,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,且多为显性感染。(    )    4,霍乱感染后可终身免疫。(    )    5,血清学检查可作为霍乱的早期、快速诊断的依据。(    ) (三)填空题    1.目前,全球已经发生    次霍乱世界大流行,前    次为      型霍乱弧菌引起,最后一次为—      型霍乱弧菌所致。    2.O1群有      、     、     三种特异性抗原,其中      为Ol群所共有,而本      、       为型特异性抗原。3      和      是霍乱的传染源。4.典型霍乱的临床病程分为三期       、      和        5.暴发型(中毒型)霍乱又称        。(四)简答题1.请简述诊断霍乱病人都依据哪些方面?2.请简述霍乱的确诊标准是什么?3.请简述霍乱的预防控制措施。4.请简述霍乱病人治疗的补液原则是什么?5.请简述口服补液盐的配方及其补液要求。  四、参考答案  (一)单选题1.A    2.B   3.C   4.C    5.D(二)是非题1.是    2.是     3.非     4.非     5.非(三)填空题1.7、6、古典、埃尔托  2.A、B、C、A、B、C     3.病人、带菌者    4.泻吐期、脱水虚脱期、反应期        5.“干性霍乱”(四)简答题    1. 诊断要以下述四个方面为依据:①流行病学资料:是否来自流行区,有无与本病患者及其排泄污染物接触史、有无不洁饮食或进食可疑食物史、既往预防接种史。②临床表现:对典型的无痛性不伴有里急后重的、具有剧烈的“米泔水”样腹泻、呕吐、严重脱水等表现者,不难做出临床诊断。对于流行期间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泻吐患者或离开疫区不足5天发生腹泻者应作为疑似病例处理。及时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。③病原学弧菌培养阳性则为确诊依据。④血清学试验有助于诊断。    2.符合下列3项中l项者即可诊断为霍乱。①凡有腹泻症状.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性者;②霍乱流行期间,在疫区内人群凡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,迅速出现严重脱水,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,虽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,但双份血清抗体凝集试验效价4倍以上增高或杀弧菌抗体有8倍以上增高者,亦可确诊为霍乱;③病原检查中,在首次粪便培养出()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5日内有症状较轻腹泻者及接触史.可诊断为轻型霍乱。    3.①控制传染源:普遍建立肠道门诊,发现病人立即按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,严格隔离治疗;对疑似病人实行隔离检疫,接触者应检疫5天;在流行期间,对带菌者、腹泻者及由疫区外出人员可应用诺氟沙星等进行药物治疗;认真做好国境卫生检疫及国内交通检疫工作,特别应重视国际航空检疫,同时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。②切断传播途径: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做好“三管一灭”,即管理饮食、水源与粪便、消灭苍蝇;具体应加强饮用水消毒及食品的管理、进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;对病人的吐泻物、带菌者粪便及用具衣被等均应严格消毒处理;强调个人卫生。③目前没有好的疫苗应用于易感人群保护。   4.合理的补液是治疗霍乱病人的关键环节,应遵循早期、快速、足量、先盐后糖、先快后慢、纠酸补钙、见尿补钾的原则。5.口服补液盐即()RS的配方有:①每升水中含葡萄糖20克、氯化钠3.5克、碳酸氢钠2.5克、氯化钾1.5克。②每升水含葡萄糖24g、氯化钠4g、碳酸氢钠3.5g、柠檬酸钾2.5g。成人轻、中型脱水初4~6小时每小时服750ml,体重不足25kg的儿童每小时250ml,此后依泻吐量增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