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  | 潜伏期  | 隔离期  | 接触者观察及处理  | 
常见    最短至最长  | 
病毒性肝炎  |    |    |    |    | 
甲型  | 30d左右  | 5~45d  | 自发病之日起3周  | 密切接触者检疫45d,每周检查ALT一次,以便早期发现,观察间可用丙种球蛋白注射:接触后1周内应用有效。  | 
乙型  | 60~90d  | 30~  180d  | 急性期最好隔离至HBSAg阴转。恢复期不阴转者按HBSAg 携带者处理。有HBV复制标志的患者,应调离接触食品、自来水或幼托工作,不能献血。  | 急性肝炎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45d并进行乙肝疫苗注射,幼托机构发现病人后的观察间,不办理入托、转托手续。  疑诊肝炎的幼托和饮食行业人员,应暂停原工作。  | 
丙型  | 40d左右  | 15~  180d  | 急性隔离至病情稳定。饮食行业与幼托人员病愈后需HCV  R阴转方能恢复工作。  | 同乙型肝炎。  | 
丁型  | 重叠感染 混合感染  | 3~4周 6~12周  | 同乙型肝炎  | 同乙型肝炎  | 
戊型  | 40d左右  | 10~75d  | 自发病之日起3周  | 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60d。丙种球蛋白注射无预防效果。  | 
脊髓灰质炎  | 5~14d  | 3~35d  | 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d。第一周为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,第二周以后消化道隔离。  |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d。观察期可用活疫苗进行快速免疫。  | 
霍乱  | 1~3d  | 数小时 至6d  | 腹泻停止后2d,隔日送大便培养1次,连续3次阴性即可解除隔离。  | 密切接触者或疑似患者应医学观察5d,并连续送粪便培养3次,若阴性可解除隔离观察。  | 
细菌性痢疾  | 1~3d  | 数小时 至7d  | 急性期症状消失,粪检阴性后,连续2次粪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。  | 医学观察7d。饮食行业人员观察间应送粪便培养1次。阴性者解除观察。  | 
伤寒 副伤寒甲、乙 副伤寒丙  | 8~14d 6~10d 1~3d  | 3~60d 2~15d 2~15d  |   临床症状消失后5d起间歇送粪培养2次阴性解除隔离。无培养条件时体温正常15d解除隔离。  |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:伤寒23d,副伤寒15d。饮食行业人员观察期应送粪便培养1次,阴性方能工作。  | 
阿米巴痢疾  | 7~14d  | 4d至   1年  | 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粪检未找到滋养体或包囊,可解除隔离。  | 接触者不隔离,但从事饮食工作者发现本病时,其他人员应作粪检,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者应调离饮食工作。  | 
流行性感冒  | 1~3d  | 数小时 至4d  | 热退后2d解除隔离。  | 大流行时集体单位应进行医学观察,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应早期隔离  | 
病名  | 潜伏期   | 隔离期   | 接触者观察及处理   | 
常见    最短至最长  | 
麻疹  | 8~12d  | 6~18d  | 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至退疹时或出疹后5天。  | 密切接触者而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医学观察21天,并应用丙球蛋白。曾接受被动免疫者医学观察28天。  | 
猩红热  | 2~5d  | 1~12d  | 发病后6天。  | 接触儿童作咽试培养,可疑者隔离治疗。  | 
流行性腮腺炎  | 14~21d  | 8~30d  | 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,约3周左右。  | 成人一般不检疫、但幼儿园、托儿所及部队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3周。  | 
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| 2~3d  | 1~10d  | 症状消失后3天,但不少于发病后1周。  | 医学观察7天,密切接触的儿童可服磺胺或利福平预防。  | 
白喉  | 2~4d  | 1~7d  | 隔离至症状消失后2次鼻咽分泌物培养阴性。  | 医学观察7天。  | 
百日咳  | 7~10d  | 2~20d  | 痉咳发生后30天或发病后40天解除隔离。  | 医学观察21天,观察观察期间幼儿可用红霉素等预防。  | 
SARS  | 4~7d  | 2~21d  | 隔离期3~4周(待定)  | 接触者隔离3周、流行期来自疫区人员医学观察2周。  | 
流行性乙型脑炎  | 10~14d  | 4~21d  | 隔离至体温正常。  | 接触者不检疫。  | 
流行性出血热  | 7~14d  | 4~46d  | 隔离期10天  | 不检疫。  | 
登革热  | 5~8d  | 3~19d  | 隔离起病后7天。  | 不检疫。  | 
钩端螺旋体病原体  | 10d左右  | 2~28d  | 隔离至治愈。  | 密切接触者不检疫,但有疫水接触者医学观察2周,观察期间可注射青霉素作预防性治疗。  | 
艾滋病  | 15~60d  | 9d至10年以上。  | HIV感染者及病人均应隔离至病毒或P24核心蛋白从血液中消失。不能献血。  | 密切接触者或性伴侣应医学观察2年。  | 
狂犬病  | 4~8周  | 5d至10年以上  | 病程中隔离治疗。  | 被狂犬或狼咬伤者应进行医学院观察,观察期间应注射免疫血清及狂犬疫苗。  | 
布氏杆菌病  | 2周  | 7d至1年以上  | 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后解除隔离。  | 不检疫。  | 
鼠疫 腺鼠疫 肺鼠疫  | 2~4d 1~3d  | 1~8d 数小时 至3d  |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大完全消退。肺鼠疫在临床症状消失后,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,方能解除隔离。  |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9天。  | 
炭疽  | 1~5d  | 12h至12d  | 皮肤炭疽隔离至创口痊愈,痂皮脱落。其他类型患者症状消失后分泌物或排泄物连续培养2次阴性方能解难隔离。  |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8天。  | 
病名  | 潜伏期   | 隔离期   | 接触者观察及处理  | 
常见    最短至最长   | 
流行性斑疹伤寒  | 10~12d  | 5~23d  | 彻底灭虱后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2天。  | 密切接触者灭虱后医学观察15天。  | 
地方性斑疹伤寒  | 1~2周  | 4~18d  | 隔离至症状消失。  | 不检疫,进入疫区被蜱叮咬者可口服多西环素预防。  | 
淋病  | 2~10d  |    | 患病期间性接触隔离。  | 对性伴侣进行检查,阳性者进行治疗。  | 
梅毒  | 2~4周  | 10~90d  | 不隔离。  | 性伴侣定期检查观察。  | 
急性出血结膜炎  | 2~3d  | 14h~6d  | 隔离至症状消失。  | 不检疫。  | 
破伤风  | 7~14d  | 2d~数月  | 不隔离  | 不检疫。  | 
疟疾 间日疟 三日疟 恶性疟 卵形疟  | 13~15d 21~30f 7~12d 13~15d  | 2d~1年 14~45d 14~45d 7~15d  | 病愈后原虫检查阴性解除隔离。  | 不检疫。  | 
黑热病  | 3~5月   | 10d~9年  | 隔离至症状消失,原虫检查阴性。  | 不检疫。  | 
风疹  | 18d   | 14~21d  | 出疹后5天解除  | 不检疫。  | 
   |    |    |    |    |